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报告

念好“六字经” 唱响“改革曲”

时间:2022年06月30日 来源:中国仙桃网

  念好“六字经”  唱响“改革曲”

  (2017年9月22日)

  仙桃市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5万,现辖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5个建制镇、2个农场,是“1+8”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之一。境内沃野千里,河湖密布,物产丰富,土壤富硒,地理环境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加工基地,先后荣获中国黄鳝之都、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油料生产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全国淡水养殖大市、全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市等十张“国字号”名片,农业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们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念好“六字经”,唱响“改革曲”,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7.35亿元、农业增加值27.6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81元,同比增长8.33%。

  一、念好“调”字经,打造特色化的富民产业

  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供给力。我们立足资源优势,顺应市场变化,进一步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质效更加突出的特色富民产业。

  1、全力打响富硒品牌。富硒是仙桃的资源力、特色力、竞争力、品牌力,是大自然赐予仙桃的宝贵财富。仙桃540平方公里土壤富含硒元素。对仙桃农业来讲,物以“硒”为贵,植入硒元素,贴上硒标签,农产品就会价高一筹,农业增收就会“硒”望无限。我们充分挖掘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百万亩富硒产业开发工程,即兴建40万亩富硒稻、30万亩富硒油、20万亩富硒菜、10万亩富硒果,全力建设荆楚富硒粮仓,打造中国富硒农都品牌。近年来,高规格组建了集富硒产业办、富硒产业开发研究院、富硒农产品展示中心和湖北富硒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四位一体”的湖北硒楼,高标准建成了富硒水稻、富硒大豆、富硒果蔬等富硒农产品基地56万亩,成功申报“仙桃富硒大米”“仙桃富硒黄鳝”国家地理商标,相继推出了“豆尚克”富硒豆豉、“福益乐”菜籽硒油、“蒿草湖”富硒鸡蛋等系列富硒品牌。特别是引进中国最大最强的食品生产企业中粮集团与农民合作开发富硒水稻,中粮“福临门”富硒米连续3年荣获“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每公斤卖30元还供不应求。农民种植富硒水稻每亩收入4000元,是传统水稻的2倍。

  2、全面扩张特色板块。一方面,扩张果蔬板块。通过缩减露地“大路菜”种植面积,扩大设施蔬菜和“精细菜”生产规模,以318沿线为核心,打造百里设施蔬菜长廊;以排湖、沙湖、芦林湖为核心,发展优质水生蔬菜,推进蔬菜生产由产量向效益转变、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3.9万亩,比去年增加1.2万亩。长埫口镇太洪村大棚种植的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每亩收入过1.5万元。围绕打造“中国桃花之乡”,在郭河、剅河、杨林尾等地重点建设万亩桃园,成效明显。上半年已发展桃树种植面积6123亩。另一方面,调优水产结构。针对常规水产品增产不增效、丰收不增收的现状,深度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全面推广普及名特品种和高效模式,推动特色水产规模扩张、量价齐增。目前,全市名特水产养殖比重突破了80%,网箱养鳝面积达到12万亩、河蟹养殖面积10万亩、鮰鱼养殖面积4万亩、黄颡鱼养殖面积2万亩、鱼鳖套养面积8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2万亩,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成功攻克了鳝鱼种苗繁育这一世界性难题,每亩为鳝农节约养殖成本近万元。随着自繁自养技术的推广,已初步实现黄鳝种苗从“求天下”向“供天下”转变的格局,真正使仙桃的鳝鱼游出全国、游向世界,“中国黄鳝之都”金字招牌进一步巩固。

  3、全域推行绿色种养。农业发展不仅要“有绿”,更要注重“产绿”。我们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域推行绿色种养,努力使农业生产不再大水大肥大药。近年来,相继推广“畜—沼—菜”“畜—沼—渔”等生态种养模式20万亩。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基本思路,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畜禽养殖小区标准化改扩建,实现畜禽粪污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以非隆、维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推广黑水虻养殖技术,开创了“前店后厂”(前面养殖场、后端有机肥厂)、就地消纳转化粪污的新局面,带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0%。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示范推广还田腐熟技术,普及冬闲田绿肥种植,先后实施秸秆还田150万亩。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01个、绿色食品9个。

  二、念好“融”字经,发展多元化的业态模式

  产业融合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和新捷径。我们坚持顺势而动、造势而为,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1、推进“农业+食品”。坚持把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与我市食品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聚焦千亿农产品加工大市目标,做大加工龙头,铆紧产业链条,增大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经营、转化增值水平。2016年,全市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10亿元,每年净增100亿,五年实现翻两番,连续六年居全省县市第一,带动全市90%的水稻棉花、80%的家禽蛋品、60%的水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丰的第一支柱产业。硒莱福公司网络农户近2000户,发展富硒大豆种植2万亩,以高于市场每斤0.5元价格收购,带动农户每亩增收400元以上。

  2、推进“农业+旅游”。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深度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农业旅游项目,精心打造农业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观光、采摘体验等一批农业旅游新模式、新景点。目前,仙西梦里水乡、沔州百万花海、京久花世界等一批农业旅游项目开业运营;总投资100亿元、占地面积10000亩的沔阳小镇破土动工;首期投资5亿元,占地300亩的高端水游乐园签约落地,以排湖中国休闲谷、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以胡场阿尔迪生态园、陈场心怡农场为代表的田园农业游,以彭场战友巨田为代表的园林观光游,以九合兰园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游的多元业态发展格局已初具雏形。

  3、推进“农业+电商”。强化“电商换市”理念,依托京东仙桃特产馆、苏宁仙桃特色馆、仙品购微商城等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仙桃皮盐蛋、泡藕带、毛嘴卤鸡等57个品类农产品“触网”流通,走向全国市场,进军海外市场,以线上品牌营销带活线下产业发展。目前,70多家食品企业建立了电商平台,精武食品推出“我馋”网销品牌,去年销售额近1亿元。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网销农副产品5793万元,同比增长1.35倍;布局市镇村三级电子商务网点,建成2个电商园区和15个镇级电商服务站、58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组织龙蜂电商培训学校、创客大学、仙桃职院等,对村组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及社会创业者进行农村电商实操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在互联网中受益、在宽带上增收、在键盘上奔小康,目前已培训过万人。

  三、念好“育”字经,壮大规模化的市场主体

  主体兴则农业兴,主体富则农民富。我们坚持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抓手,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做大做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1、招大培强育主体。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始终保持农业的开放定力,积极推动项目资金、要素保障、服务力量等各类资源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组织吸引力、富民带动力的标杆型现代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共发展规模种养大户6400个,家庭农场854家,合作组织1552个,是“十二五”期初的7倍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仅上半年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7家、家庭农场185家,培育出全国最大的黄鳝养殖家庭农场——科旺,全国最大的中华鳖繁育企业——宏旺,全国最大的水产专业合作社——强农,华中最大最先进的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菇珍园等一批“单打冠军”。

  2、土地流转育主体。一方面,巩固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加快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流转,向特色高效优势产业集中,让重点市场主体的建设和培育“有模有样”(壮大规模、创新模式、创造样品、打造样板);另一方面,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季节性流转、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真正让农民一手拿土地租金,一手拿务工薪金,离土不离乡,就地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9.2%;带动农户11万户以上,人均纯收入1.8万元。西流河镇洪渊泽水产专业合作社童国兵今年流转土地近2000亩,黄鳝繁养面积突破4000亩,兴建黄鳝养殖和繁育温棚14个,季节性招工200多人,年产值近4.2亿元,发展成全市面积最大、模式最优、前景最好的养鳝专业合作社。

  3、政策扶持育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力量。我们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工业企业同等对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全力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跨越式发展。比如,我们对土地流转规模在2000亩以上且流转合同在5年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腾退出的用地指标,以及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和实施主体,在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等项目建设上进行统筹考虑,对经营规模在500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委托其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主建设。

  四、念好“美”字经,建设生态化的水乡田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农村重现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水乡田园美景。

  1、美生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聚焦三类边界绿化、闲置土地绿化、屋顶庭园绿化三大薄弱环节,大力推进染绿泼绿工程,去年以来,植树造林502万株,完成绿化面积5.6万亩,打造绿色通道193公里。按照“水清、岸绿、坡洁、景美”的要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实施河湖清淤、水道畅通、堵口截污、岸线绿化和水土保持五大工程,努力让仙桃的水动起来、清起来、唱起来。目前,拆除湖泊围网围栏7952亩,完成36条市管河流、10处湖泊的情况调查。认真落实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巡查全覆盖、农机全管控、标准全落实、零星全收集、群众全参与、火点黑斑零发生”的“五全一零”试点示范,全市万亩农田火点黑斑数量明显减少。

  2、美环境。掀起环保风暴,向污染宣战,采取“关、停、拆、转”等方式,重拳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依法拆除养殖场所274户、关停630户、整改1450户,其中禁养区386户全部关停。2015年,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采取PPP模式整体打包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年底实现运营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去年以来,按照“四级共担,专款专用”方式,共列支8900万元用于农村清洁工程,建立起“户归桶、组分类、村保洁、镇运转、市处理”的一把扫帚扫到底模式,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5%,顺利通过全省首批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先进市(州)”称号。

  3、美乡村。按照“村绿村洁、民富民和”的原则,突出乡村特色,挖掘内涵潜力,不搞大拆大建,着力打造让人回归、鸟回归、心回归的美丽乡村。今年以来,全域开展了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加快启动了“6+1”(省级试点村6个、市级试点村1个)重点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我们重金聘请顶尖设计团队,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目前,一批试点乡村规划设计浮出水面,一批试点乡村民居改造拉开序幕,一批试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画卷在仙桃大地徐徐展开。彭场镇大岭村牛鼻岛美丽乡村建设首期工程基本完工,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生动诠释。

  五、念好“补”字经,筑牢现代化的设施保障

  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还欠账、保安全,进一步筑牢现代化的设施保障,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1、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坚持站位高、起点高、标准高的“三高”原则,以基本农田为依托、特色产业为重点、集中连片为取向,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要素配套项目,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大力推进5.9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排渠岸坡治理、孙度沟衬砌工程、渔场泵站新建工程全部完工,三排渠道路扩宽工程石灰土路面建设完成工程量的80%,田间工程完成T型闸1万多米,尾水闸拆除重建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今年正谋划推进环排湖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制定实施方案,启动项目区道路改造、河道整治等骨干工程。

  2、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重点实施“心脏”枢纽工程、河道沟渠畅通工程、“互联互通”工程和清障除杂工程等四大工程,农业防灾减灾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全面提升。特别是去年应对98+,实现98-,取得了“未溃一堤、未倒一坝、未损一闸、未丢一垸、未死一人”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大灾之年农民收入增长7.2%的喜人局面。去冬今春,针对防洪排涝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全力除隐患、解卡口、保畅通,投资2.4亿元的泽口灌区续建配套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6个中央、省级项目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投资1000万元的深江闸、大垸子闸等27座涵闸和纳河、东荆河左堤等23处险段完成了整险加固;投资2500万元的排湖泵站、徐鸳泵站等的水毁项目完成了重建;小型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共疏挖沟渠2064千米,农田灌溉最后一厘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3、加力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一方面,加强土地整治项目设计,全面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探索国家土地整治项目、增减挂钩项目和占补平衡项目等三类项目整合实施新思路,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土地整治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深化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在试点推动农民自建和“委托代建”管理模式基础上,试行管理责任主体下放乡镇新举措,推行“政府主抓、部门主管、乡镇主体”项目实施新模式,力争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土地整治。近三年来,先后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高产农田80万亩。今年以来,17个续建土地整治项目已竣工验收,3.7万亩新开工项目完成项目总投资30%以上;新争取土地整治项目4万亩,投资总额6000万元。

  六、念好“改”字经,健全科学化的体制机制

  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致力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全面激活市场、要素、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1、创新农业金融支持模式。一方面,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采取“大类间统筹、大类内打通”的办法,明确统筹范围,优化统筹方式,明晰统筹路径,不断加大资金整合使用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今年以来,共整合农业、水务、国土、发改、财政、扶贫、交通等部门项目20多个,资金4.7亿元,其中3.51亿元用于精准扶贫,1.19亿元用于美丽乡村、高标准农田等建设,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儿”。另一方面,针对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现状,积极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平台,加强与农村商业银行、市财源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为1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5317万元,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2、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成了土地确权颁证重大改革,615个村、4325个小组、20.9万农户、182.8万亩耕地全部完万实地调查测绘和权证发放工作,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围绕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的改革目标,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界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有效办法,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展开。

  3、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广泛开展种养高效模式和实用技术培训,创建农产品高产高效示范基地22.2万亩。注重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支持中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全市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举办技术讲座65场次,发布各类生产环节信息578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仙桃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8-3227553 E-mail:7635744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