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年06月30日 来源:中国仙桃网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明确要求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水、呼吸清新空气、享受优美环境。从中央到地方,把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提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全新课题。本文以仙桃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实践为蓝本,重点分析研究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益参考。

  一、仙桃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实践

  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近年来,仙桃市通过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一个环境秀美、生态宜居的平原水乡正在加快形成。

  1、实行“三大集中”,镇村联动抓村容村貌治理。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整治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垃圾乱丢、污水乱排、墓园乱建三大现象入手,实行镇村联动、上下联手,推动全市村容村貌整体升级。

  一是实行垃圾集中清理。生活垃圾乱倒是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更是农村脏乱差的罪魁祸首。仙桃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鼓励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集中收集,科学处理。推行垃圾集中式填埋。对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燃废物类垃圾,由农户分类归池,保洁人员统一收集后,按照各地地理区位条件不同,分别送至市、镇、村三级垃圾处理站进行集中填埋处理。距市区较近、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城郊村可将垃圾直接转运到市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集镇周边的村的垃圾统一清运至各镇垃圾填埋场填埋;镇没有垃圾填埋场的,统一由压缩式垃圾清运车运送到市垃圾填埋场处理;偏远的村,分村或分组进行分类处理,对白色垃圾、电池、玻璃等废弃物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其他垃圾就地填埋。推行垃圾循环式利用。引导农民将厨余、杂草等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进行家庭式堆肥无害化处理。有机垃圾较多的农户,由保洁员统一收集至村集中堆肥点进行堆肥处理。推行垃圾市场化收购。动员农户将秸杆、杂草等可燃类垃圾收集起来,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后运送至垃圾焚烧发电厂、生物质发电厂等作为原料,变“废”为“宝”。目前,仙桃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陈场安能生物质发电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消耗生物质燃料5万吨以上。

  二是实行污水集中处理。按照“接管优先、分类处置、经济适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坚持出口抓治污。坚持不懈开展污染企业专项整治行动,特别是对农村“五小”企业进行重点整治,有效遏制住了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的势头。近几年,仙桃市对农村150多家企业进行了排污达标整治,关闭取缔了30多家污染严重的农村“五小”企业。坚持关口建设施。集镇周边村污水实行进集镇污水处理厂处理;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污水产生量较大的村庄,统一建设规范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的村,重点对具备实施条件的部分村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市共建镇级污水处理厂5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39处,大大提高了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有效遏制了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坚持入口兴水利。在城镇污水排出口、大型集镇生活污水归流处,大力兴建排污泵站,有效阻截城镇污水向农村转移,不断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向田园扩散,切实保护和改善了农村水环境。

  三是实行墓园集中管理。长期以来,墓碑和坟头遍布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从2011年起,仙桃市以开展全省农村生态公墓建设试点为契机,实行墓地连片集中管理,大力建设农村生态公墓,变乱埋乱葬为集中安葬,变“一人一座碑”为“一家一棵树”,有效杜绝了乱埋乱葬现象,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转变村民殡葬理念。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宣传现行殡葬法规,宣传绿色环保殡葬的重要意义,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开展绿色环保殡葬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惠及村民,更能发展新农村,实现“三赢”的局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传统的殡葬观念。创新农村丧葬方式。主张“一切从简,回归自然”,以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形式的生态葬式,不竖碑、不留坟包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遗体或骨灰,既达到了“入土为安、返璞归真”的愿望,又保护了耕地,美化了环境。规范生态公墓管理。大力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墓园建设,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意见》,按照“墓进园、树常绿、碑雅致、占地少”的要求,抓好省级示范点张沟镇绿化村生态故园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对西流河、长埫口、沔城、毛嘴等试点镇的督办指导,并逐步向全市推广,促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健康有序发展。

  2、开展“三大革命”,立足长远抓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仙桃市坚持从长远出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改善,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和农民行为习惯变革,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开展种养革命,发展生态农业。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资源充足,水系之间相互连通,生态系统脆弱,一个很小的污染就容易殃及一大片。根据这一特点,结合仙桃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效解决了生产面源污染的源头问题。大力推广生态畜禽养殖。不断规范养殖业规划、布局与发展,加强整治养殖场(小区)及密集散养密集区污染,有效提高了养殖业废物利用率及污染物防治水平,遏制了畜禽粪污污染生态环境的势头。积极推广“畜-粮,畜-菜,畜-果,畜-鱼”等生态养殖模式,大面积推广微生态发酵床生猪养殖模式,启动建设猪场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和养鸡污染零排放试点示范,切实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毛嘴镇通过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将猪粪发酵制成有机肥,走出了一条“无害化集中处理、资源化集中利用”的治污路径。郭河镇将鸡粪统一收购后加工成有机肥,构建一种变废为宝的“大循环”模式,收到养殖户增收、企业增效、社会环境减负的“三赢”效果。大力推广健康水产养殖。大力实施健康养殖工程,积极创建西流河镇白衣庵村、张沟镇先锋村两个黄鳝出口备案基地和胡场镇麻港片鮰鱼苗种出口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8%。西流河白衣庵村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品牌化出口”的思路,对网箱养鳝实行“五统一”(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药品、统一控水、统一建档)管理,全面推广以蚯蚓为主的饲料养殖,极大提高了黄鳝产品质量,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出口欧盟标准。大力推广绿色蔬菜种植。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大力建设“两减”及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清洁种植示范工程,初步建成了陈场镇伊湾村西甜瓜种植基地、杨林尾镇兴隆千亩“零农残”蔬菜基地、沔城镇王河村蔬菜种植基地、彭场镇挖沟生态农业科技园等一批绿色、无公害标准化果蔬生产基地。大力实施肥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面积168万亩。

  二是开展居住革命,建设绿色家园。仙桃市以“三万”活动为契机,逐步在全市掀起一股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的居住革命,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抓好社区建设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抢抓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机遇,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变农民分散式、线型式居住为组合式、集中式居住,变农村为社区,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目前,全市已建设农村新型社区40多个,近5万人实现就业、居住“双转移”。彭场镇中岭社区依托中岭工业园,大力发展无纺布产业,2000多户农民就业进企业、居住进社区。抓好清洁环境工程,提升生态环境指数。大力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积极推进“改水、改厕、改圈、改厨”的“四改”工程,带动清洁庭院、清洁村庄、清洁河道、绿色家园行动,有效改变了农村“垃圾围村、臭气熏天”的脏乱差状况。目前,全市建设“绿色家园”示范村60个。抓好绿化亮化工程,提升村庄靓丽指数。采取“林水结合”的办法,对村内外水系进行综合整治,疏浚渠道、清除塘泥、截污治污、植树种草,做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到目前,全市共栽种绿化树木550万棵,疏挖沟渠2160千米,整治塘堰1000多口,广大农村大地正在铺展一幅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秀美画卷。

  三是开展陋习革命,培养文明乡风。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深入持久。着力提升农民整体素养。围绕全面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到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农民20842人,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着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农村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篮球、乒乓球等群众耳熟能详、热衷参与的农村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农村文化设施配置水平。目前,全市建成56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农家书屋村居全覆盖,发展869户农村文化中心户,有线电视“村村通”通村率100%。着力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用“一体化”推倒“二元墙”,真正做到让农民生活在农村,享受如市民。

  1、突出“三大主体”,全员参与抓合力共建共管。仙桃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保洁员和村级理事会三大主体作用,有效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是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美丽乡村建出成效。规范引导,培养群众自觉性。一方面,把城市环卫管理模式移植到农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农户“三包”(包庭院整洁、包责任田垃圾处理、包垃圾分类减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保洁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印发宣传手册、组织干部入户、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民主管理,增强群众创造性。坚持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普遍高涨,主动献计献策。许多村在制定建设规划时,农民踊跃想对策、提建议,使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互评互比,激发群众积极性。围绕门前卫生、庭院绿化、家庭和睦等内容,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并公开授牌,给予奖励,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的进取心和成就感,形成了争先进、比文明的良好风尚。

  二是发挥好保洁员主体作用。保洁员是清洁工程的操作主体。仙桃市坚持通过组织好、建设好、管理好保洁员队伍,推进农村环境长效管理。配齐保洁员队伍。根据村庄大小、住户多少以及垃圾清运劳动强度等实际情况合理配备保洁员,聘用了一批热心公益事业、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五保户,组建了一支吃苦耐劳的保洁员队伍。保障保洁员利益。积极配齐劳保工具,全面落实保洁员工资待遇,同时将农村保洁员纳入农村社会保险范畴,充分激发保洁员工作热情。陈场镇园艺场采取农户收一点、集体经济出一点、镇级支持一点、兼职收入增一点等“四个一点”的办法,保洁员年收入达到10800元,有效保证了保洁员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明确保洁员职责。充分考虑保洁员既是村级环境卫生的义务宣传员、监督员,也是环境整治的主力军、责任人,通过实行“一岗双责”,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将工资与绩效挂钩,确保保洁工作落实到位。杨林尾镇在各村设立公示牌,将保洁员、清运工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要求等进行公示,让保洁员在监督他人的同时接受群众的的监督,确保“垃圾处处有人清,卫生天天有人做”。

  三是发挥好村级理事会主体作用。借鉴过去农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建设中成立村级理事会的成功经验,由村“两委”牵头,在有威望的“五老”人员(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干部、老农民)中推选3-5名思想觉悟高、群众威信高、政策水平高的村民,组成村级理事会,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宣传。充分利用自身联系广泛、群众认可的优势,积极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美丽乡村深入人心,成为农民的共同愿景。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协调。积极发挥与群众比邻而居的优势,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矛盾纠纷,积极主动调处,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保证美丽乡村顺利推进。积极做好卫生保洁监督。监督保洁员履行工作职责,监督农户遵守保洁制度,并定期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清洁评比活动,督促和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起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

  4、完善“三大机制”,体制推动抓长效科学管理。建设美丽乡村,三分在建,七分靠管。仙桃市通过探索建立起工作推进机制、多元投入机制、日常运行机制,较好地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章理事。

  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成与败。仙桃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引导,落实检查督办,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更好更快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三万”活动、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等领导小组,每个领导小组都由一位市领导牵头协调,一个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市镇村三级都实行书记挂帅,市“四大家”领导包镇驻村指导,市直部门派驻专班帮扶,镇村干部深入群众组织,分级明确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强大合力。

  宣传发动到位。着力在思想引导、政策引导、舆论引导上下功夫,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讲、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坚定了广大农村干群改善自身条件、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更加自觉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在“洁万家”活动中,市直单位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专题活动,进行宣传引导。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深化“百企联百村”活动,发起“万名职工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市教育局动员学生和家长“小手拉大手,洁净千万家”;市妇联以“巧妇靓家”为主题,开展“清洁家园巾帼活动”;市电视台与省电视台合作,录制由陈场镇农民自编自演的电视连续剧《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这一系列活动有力地宣传了美丽乡村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结对共建到位。注重凝聚多方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利用省、市两级“结对共建”政策,利用开展“三万”活动契机,组织包村单位、结对企业对指定村扶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近几年,每年从全市所有市直单位抽调工作人员成立工作组驻村帮扶,出帮扶资金,谋工作推进,合力建设美丽乡村。每年发动100多家企业,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帮助村组壮大集体经济、发展致富产业、建设环卫设施、培训转移劳力,形成了百企反哺、百村示范、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检查督办到位。不断加大检查督办力度,通过“三结合”(即日常检查与集中督办相结合、定期检查与突出督办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环节、各任务实行月检查、季调度,基本上做到一月召开一次现场会,两个月进行一次现场拉练,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严格考核奖惩,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对工作成效明显的镇办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成效差的镇办给予黄牌警告,确保建设美丽乡村既有压力,也有活力。

  二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多方借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运用多元筹资手段,破解资金难题。项目整合聚资金。按照“各计其功、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积极整合国土治理、环保治理、农业开发、血防治理等项目资金,不断发挥建设项目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大力推广村庄保洁、道路养护、林木管护、河道清理“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市场运作引资金。合理运用资本市场,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2亿多元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乡情捐助筹资金。采取立功德碑、拍卖冠名权等方式,动员在外知名人士、企业老板捐助家乡建设。“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共募集到社会捐助资金5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洁万家”活动的开展。“一事一议”集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引导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自主投入村庄环境整治。大部分村委托村民理事会,按每户每月3-5元的标准收取保洁费。财政奖励补资金。仙桃市财政按每村每年1万元标准,安排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同时从市长办公经费中拿出350万元进行以奖代补,各镇补贴标准一般不低于市一级。

  三是完善日常运行机制。制度管人、规章理事,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仙桃市因地制宜采取“户分类、组保洁、村集并、镇转运、市处理”和“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填埋”两种垃圾清运方式,建立和完善了垃圾处理的规章制度,推进了农村垃圾处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仙桃市探索出了三种模式:一是包干管理模式。镇里组建环卫所,对全镇垃圾清收负总责,环卫所下设清运小组,负责区域内的清运和保洁,保洁费用由农户承担一部分,镇财政补贴一部分。环卫所负责对清运小组进行管理考核,根据垃圾清运量发放工资及费用。二是统筹管理模式。通盘考虑全镇环卫保洁,针对保洁员人数、年龄、待遇以及垃圾处理、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制定标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各村结合实际按章落实。三是委托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城郊村、镇郊村及主要通道村,通过缴纳垃圾清运费,将村庄保洁纳入城区环卫保洁系统,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相关费用由农户和镇财政共同承担。

  二、当前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大幕开启,硕果初结,但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引向深入,让农村大地美丽常驻,还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1、规划引领落实难。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但部分乡镇规划仍存在着理想化、随意化、局限化等现象,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规划过于理想化。一方面,部分乡镇制定规划比较仓促,根本没有深入实际,深入调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规划人员自身不了解实际情况,凭空想象,造成了规划制定仍过于理想化,与农村实际脱节,落实起来有难度。二是规划过于随意化。极少数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认识还不够,做起规划很随意,做完规划又只是“墙上挂挂”,很容易出现“一任书记一张规划图”,使规划执行起来不容易到位。三是规划过于局限化。一些地方制定规划不从全局出发,只站在局部考虑问题,造成了规划不够全面,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匹配、不衔接,导致村庄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无法落地。

  2、文明习惯培养难。农民群众的文明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美丽乡村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但要让农民群众养成文明生活习惯,非一日之功,尚任重道远。一是陈规陋习正在革除,但还只是被动的改变。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力冲击下,中国农村几千年形成的陋习坚冰开始融化,但群众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受力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声势,受力于政府组织的推动,被动多于主动,他律多于自律,还没有真正形成自觉习惯。二是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还只是浅层的认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群众整治环境、卫生保洁的意识明显提升,但对生态环保、美丽乡村的认识还是浅层的、初步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三是监督机制初步建立,但还带有行政的色彩。农村环境监督机制已初步建立,但环卫保洁的监督,主要靠党员干部监管,靠检查考核推动,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3、垃圾科学处理难。各地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初步建立起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机制,但垃圾处理的科学化水平还不够高,有待优化改进。一是末端处理不够科学。受投入不足、设施滞后所限,目前各地农村垃圾普遍实行镇村两级集中填埋处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镇级填埋场数量少、覆盖窄。因投资较大,建成标准化无害化填埋场的乡镇寥寥无几,并且考虑到运行成本,仅仅覆盖集镇、镇郊村和邻近村的垃圾转运,大部分村的垃圾处理“游离在外”。另一方面,村级垃圾填埋场容量小、标准低。大部分村组建有垃圾填埋场,但普遍设施简陋,容积很小,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也不能长久运行,导致农村垃圾由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由庭院污染变成田野污染,清运处理变成“二次污染”。二是分类收集不易推行。受农村群众生活习惯、文明素质以及农村环保设施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目前农村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处理难度较大,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目标任重道远。三是运行机制不够规范。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的运行机制各镇各方、千村千法,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运行体系,不利于长效管理,比如一些地方保洁员工资待遇同工不同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洁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4、经费保障到位难。实施清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保障。虽然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各级财力、多元筹资投入,但对照实际需求,投入仍显不足。就这次“洁万家”活动为例,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就仙桃市情况来看,按照全市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重点是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十大项目,需投入8.2亿元,目前全市依靠中央财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国家项目资金仅投入2.9亿元。全市规划兴建标准化填埋场14个,据测算,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需投入700万元左右,目前全市已建成4个,还需投入7000万元。另一方面,保洁运转经费不足。自“洁万家”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集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但后期日常保洁、垃圾清运、设施维护等长效运行管理仍需不断投入资金。目前全市村集体基本采取“市镇补一点、村组筹一点、农民拿一点、向外争取一点”等方式筹资,但普遍存在着资金缺口。一些村级集体经济落后的村无钱投入,清洁工程持续深入开展存在困难。

  5、主体作用发挥难。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积极拥护和参与的一项民心工程,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宣传发动不够到位,民主管理不够到位,基层组织不够到位等不利因素,造成农民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缺失,进而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农民自主性缺失。少数基层干部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意识强。因此,无论是美丽乡村创建目标的确定,还是建设方案的实施等几乎都由基层政府一手“包办”。二是农民能动性缺失。部分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不知晓、不参与,极少数群众还存在不支持、不拥护的思想,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是村干部的事,不关自己的事。三是农民创造性缺失。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多数农民都是被动参与,而没有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刮“一阵风”,昙花一现,半途而废,必须刮“四季风”,常抓不懈,长效推进。

  1、做好科学规划,高瞻远瞩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生态文明工程,必须高点站位、科学规划。一是要注重规划的全局性。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立足全局,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安排区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统筹编制村庄环境整治、生态农业发展、新型社区建设、现代生态水利等各项整治规划,构建目标任务清晰、内部衔接配套、充分落实可行的规划体系。二是要注重规划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各村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彰显村庄山水田园、生态自然、民俗风情等独特魅力,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精心设计,编制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地域特点的村庄规划,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真正做到尊重自然美,体现生态美,构建整体美。三是要注重规划的前瞻性。要有长远眼光和超前意识,充分考虑到村镇的长远发展和布局趋势,科学确定村镇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并留有发展空间,避免结构松散。四是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配套一条龙”的方针,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批,村镇建设必须严格按规划实施,避免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主推进。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调动好、保护好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智慧力量。一是要广泛宣传发动人。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发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网络、简报、电视、报刊等载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着力报道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主动曝光一些反面典型,使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想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真正转变传统观念,发挥建设的主体作用。二是要倡导新风改造人。宣传普及农村垃圾分拣分类、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意义和操作方法,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摒弃落后的传统习俗;将公众参与卫生行动纳入村规民约,利用村规民约这一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美丽乡村长效推进。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等团体的监督作用,使村规民约落到实处。三是要问计于民尊重人。始终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工作,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工作切入点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点相吻合,争取群众的支持参与。四是要给予实惠激励人。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清洁家庭户”等创建评比活动,将创评结果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建设义务工等群众投资投劳项目结合起来,或直接给予物质奖励,让卫生文明户既得荣誉,又得实惠,调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

  3、狠抓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强力推进。以村庄卫生保洁和垃圾处理为重点,洁化美化乡村,推进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一是大力实施清洁工程。优化环卫保洁管理模式,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因地制宜将农村保洁管理推向市场,引进专业的环卫保洁公司整体或部分承包农村保洁业务,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作业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农村环卫市镇托管的模式,将农村保洁管理纳入城镇环卫体系,实现环卫管理城乡一体化;推进责任分区管理,将农村卫生保洁划分为村级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村级公共区由集体出资聘请保洁队伍进行日常维护,农户责任区主要落实各家各户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三包”制度,村级要建立农户“三包”考核评比机制,强化农户责任意识。做好农村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努力实现减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要推行两级分类处理,实行农户一级分类,保洁员再次分类。完善回收市场体系,构建市、镇、村三级废品回收网络,统一规范服务区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畅通废品回收渠道。严控垃圾终端处理,逐步淘汰村组简易垃圾填埋场,全面实行市县垃圾焚烧或市镇无害化填埋处理,彻底避免“二次污染”。

  二是大力实施绿化工程。绿化造林是改善农村生态、增加环境容量的重要措施。坚持生态和景观结合,城镇与乡村协调,增绿与爱绿兼顾,推进农村造林绿化工作。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编制村庄绿化规划。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绿化成果,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改造与建设并举。加快推进农田林网绿化,以“三网”(路网、水网、林网)、“三荒”(荒滩、荒地、荒坡)绿化为重点,全面推动农村河道两侧以及乡村道路林建设,充分利用农田四周、村镇四旁植树增绿,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造林绿化用地的潜力。采用合理的绿化布局和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通过对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的合理布局及树种搭配,构建结构合理、科学配置的村庄绿化体系,提升综合效益,增强平衡能力,确保绿化造林成效。

  三是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坚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农业、环保农业。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两型”的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提升对环境的贡献率。加大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推广生态种养新技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以保护耕地为重点,对重点污染区域土壤进行改良和整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渗灌等先进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减少农业资源消耗,降低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培育本地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村庄环境整治、村落保护等与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农家乐特色村(点),获取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4、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政策有效推进。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在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循环经济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依托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因地制宜的出台各类政策来支持和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树立正确的政策扶持导向,确保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向生态农业倾斜,特别是对各类生态、循环、绿色的种养模式,要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到建成一批示范带动一片。加快综合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政策,吸引带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投入到发展生态、循环、绿色农业上来。二是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把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投入更多资金改善农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村庄治理有效机制和办法,把治理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上,在资金、实物等方面给予扶持。三是在对农村生态文明奖励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出台星级文明示范户、星级文明示范村评选奖励政策,加大对星级文明示范户、星级文明示范村的奖励力度,对当年被评为星级文明示范户、星级文明示范村的个人和单位,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还要授予奖牌,鼓励群众踊跃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对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个人或单位,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奖励,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起一股“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风气。

  5、强化资金保障,稳定投入长效推进。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投工投劳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设施长久运转,建设长效推进,群众长期受益。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集中财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做到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财政资金和项目配套就跟进到哪里。二是整合项目投入。有效整合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在村庄整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行“以奖代补”,发挥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三是引导社会投入。支持、引导城市事业单位、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到农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鼓励企业到农村投资办厂,并在工商、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对一些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如乡镇垃圾标准化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采取BOT等商业模式建设运营,实行“谁建设、谁管理、谁投资、谁受益”,减缓政府投入压力。四是发动群众投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在不搞强行摊派任务和不突破农民投入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一事一议”筹资力法,建立“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筹资、投工投劳,缓解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压力。

  6、加强组织保障,多方聚力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讲究方式方法,合力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配强工作力量,统筹安排项目资金,加大推进力度。省里可以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研究激励政策措施,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党政干部政绩综合考核、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体系,每年表彰一批建设水平高、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二是要强化部门协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相关部门既要立足本职,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又要增强协调配合意识,与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要强化督办考核。严格按照目标责任状、工作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建立跟踪督查、动态考核、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强督查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中国仙桃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8-3227553 E-mail:763574430@qq.com